避免孩子入園焦慮 家長需要注意啦
每年幼兒園新生入園都能看到家長與孩子難分難舍的的場面,這種場面總會在學期初連續上演好幾天甚至幾個星期。
這種親子之間的分離,是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必經的一個過程,孩子進入幼兒園是第一步,需要一定的時間來適應。
但是,在分離焦慮的孩子背后,通常會有一個更嚴重的分離焦慮的家長。很多媽媽,在面對孩子進入幼兒園,與自己分離,那種牽掛、擔心的情緒,在分離那一刻被井噴式地發泄出來,這樣的家長通常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:
1.“戀戀不舍型”家長
這類家長送孩子的時候比孩子還黏糊,一會兒親一下,一會兒抱一抱,長時間在教室門口和孩子說這說那,久久不愿與孩子分開。也許他們本來想安慰孩子,讓孩子建立安全感,結果卻增加了分離的難度。
2.“過分擔憂型”家長
這類家長對孩子發生的每一件小事都會反復思考,對孩子的每一個細微的反應都要進行詳細的分析,表現出過分的焦慮和擔憂,與教師溝通時經常說“我怕……”、“我擔心……”;甚至孩子一上幼兒園,家長就在外邊抹眼淚。
3.“不安窺探型”的家長
這類家長在孩子入園后,總會藏在幼兒園某個角落,或在園外找個地方駐足觀望,或用各種理由反復出入幼兒園……
這種做法不但讓
4.“哄著不哭型”家長
這類家長為了減緩孩子入園焦慮,全家人上陣哄孩子,只要孩子不哭,就給予一切承諾。甚至,如果孩子今天不愿意上學,那就答應孩子明天再來。
長期這樣的做法,讓孩子形成用“哭”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目的的習慣,加重孩子下一次入園時的哭鬧情況。
5.“偷偷溜走型”家長
這類家長深知讓孩子獨立成長的重要性,所以他們看孩子哭的厲害、不愿意進幼兒園,就趁著孩子不注意的時候離開;或者告訴孩子自己會在教室后面陪他上課,看到孩子進入狀態之后便悄悄離開。
這樣的做法不僅會降低孩子對家長的不信任感,也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,給孩子的心靈造成傷害。
其實,家長送孩子進幼兒園時會表現出上面幾種狀態,都是因為家長的分離焦慮。
然而,家長的焦慮會加重孩子的焦慮,正如北京市家教學會
首先,家長要明白孩子是獨立的個體,遲早要走出家庭這個小環境,接觸社會、建立社交、融入團體生活,最后脫離父母的保護,都是必然的。
幼兒園是孩子走向社會的第一步,家長要學會“該放手時就放手”。
孩子不是自己的附屬品,家長也不是只為了孩子而活。過了親子依戀階段,孩子上幼兒園開始,家長應該逐漸找回自己的生活、工作重心。
2.做好開學前準備
在開學前,應該體驗幼兒園的環境,關注幼兒園公告,熟悉幼兒園教學安排,了解幼兒的活動內容。
提早培養孩子的基本能力,幫孩子準備好需要的物品,保證孩子在學校的正;顒,準備的用心,開學以后,家長們便大可放心。
3.保持和老師的溝通
Walfish博士說:“和老師建立一種有效的溝通方式非常重要。當你相信即使你不在孩子也能得到很好的照顧時,你便不會再惴惴不安。”
及
4.快速幫孩子適應幼兒園
家長的分離焦慮都源于對孩子在幼兒園的擔心,那么幫助孩子快速適應幼兒園,是克服家長分離焦慮的根本所在。
在孩子入園前,家長應積極主動疏導孩子的情感、培養孩子對老師的信任感,請相信,你的孩子并沒有你想象的那么脆弱。
家長的情緒會左右孩子情緒,所以要克服孩子的分離焦慮,家長就應該先調試好自己的心態。
努力讓孩子在最短的時間內穩定情緒,愉快地來上幼兒園,這是一個幸福的挑戰,也需要家長和幼兒園的共同努力!